申请新增双学士学位授权专业

发布者:xb发布时间:2018-06-11浏览次数:66



申请新增双学士学位授权专业





学校名称 武汉工商学院

负 责 人 张金隆


2017412



目 录


.金融学专业自评报告………………………………1

.法学专业自评报告…………………………………13
















申请新增双学士学位授权

专 业 自 评 报 告





学 校 名 称: 武汉工商学院         

专 业 名 称: 金融学

专业负责 黄孝武








  1. 专业基本情况与专业建设

(一)专业定位与培养方案

1、专业定位

通过近年来的专业改革探索及调查论证,把金融学专业定位为为适应地方经济金融和金融业对人才需求日益差异化的需求,细化专业设置,深化技能培训,强调厚实理论基础与较强实践动手能力,能在金融、相关企业从事金融相关工作的高素质金融应用型人才。从近四年毕业生就业的情况来看,专业定位基本准确。

2、培养方案

依据学校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武汉工商学院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指导意见》,在进行广泛调研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订了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有以下特色:

首先,优化公共课程的设置。对部分公共课程进行整合,如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整合纳入各专业的《专业导论》课程;根据学生实际,不再将计算机基础和进阶课程要求为必修课程,改为限选课程由学生按需选择;由各专业经过调研分析,可调整英语类和数学类课程的授课内容与学时;对公共选修课的功能细化,科学设置模块,增设创业教育类课程,并引导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其次,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根据专业应用型改造的要求,调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增加实验课程的课时数,凡是能够开设实验模拟的课程几乎都引入了实验模拟,实践实验教学学分占到总学分的30%以上;通过创新学分的设置(学生须修满8个创新学分),加强对学生的社会实践锻炼;在课程模块设置中引入就业导向课程平台,由拓展提高课程模块、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和职业群集课程模块三部分构成,从课程体系方面为学生创新就业考研提供平台。

再次,人才培养方案符合人才差异化需求。本专业的部分课程设置与资格证书考试及证券和期货以及银行业务实际操作密切结合,初步形成了以证券投资、理财和互联网金融为特色方向的课程群,并且课程的设置与各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课程是衔接的,如“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个人理财”就涵盖了银行从业资格证书的考试课程。

最后,根据金融学专业的特点和学生就业的范围,本专业大力推行“毕业证、学位证加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把理论和实践教学与国家职业资格考核和鉴定有机结合起来,使本专业培养的人才综合素质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要求在校学生至少具有一个资质证书如证券从业资格证、期货从业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等。

执行过程中,人才培养方案基本反映培养目标的要求,执行情况较好。

(二)建设规划与效果

为促进专业的长远发展和竞争力,从学生规模、师资、课程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科研教研等方面进行了专业建设规划。

从学生规模角度看,每年人数稳步增加大概20%左右;按照一定的师生比例配比实现教师规模的增长,达到师资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上的合理;建设精品课程和教材建设促进课程建设的发展;不断加大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以满足学生实践实训要求;在学科带头人的带领下,教师加大科研提投入,争取每名教师每年有一定量的科研产出。

在专业建设规划指导下,金融学专业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目前在校生1400人;现有教师(包括自有、聘任和兼职3类)52名;《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取得了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国际金融》取得了院级精品课程建设,校级核心课程已申报了10门;拥有6个可供实习实训的实验室,12大实习基地;学生在一系列的投资模拟大赛中取得了骄人成绩;教师科研成果比较丰富。综合来看,专业建设规划指导促进了专业的发展。

  1. 师资队伍建设

(一)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

1.专业负责人

专业负责人黄孝武老师具有正高职称,科研和教研水平较高,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承担国家自科基金1项和社科基金1项。其中“论我国农村民间金融的治理”(论文)获武汉市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优秀奖;“中国加入WTO对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与对策研究”获武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专业教师数量和结构

专业现有专任教师41人,其中自有教师28名,聘任教师13名。在学历结构中专任教师中现有博士10人,现有硕士25人。副教授以上职称16名,讲师19名。自有教师中中高级职称比例82%。年龄结构中中青年教师共有27人,占比为52%教师来自20所大学,符合教师要来自5所以上大学的学缘结构要求。

3.实验教师数量与结构

教师中有9名教师从事实验实践教学,其中副高3名,讲师3名,66.7%以上的实践教学人员具有中高级职称。具有硕士学位教师7名,比例为77.8%

(二)教师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

1.教学水平

在历年学校教学质量综合评比中,教师教学质量综合测评达优良的教师占任课教师的95%

2.教师参加教、科研项目情况

2012年至20162月份,教师共计发表论文60,获得各类科研和教研项目共45(教师的教学改革项目立项7项),其中厅局级以上的项目有20余项,教师主编、参编教材8,共获得科研经费资助11.1万元。

  1. 教学条件

(一)专业实验与实习

1.专业实验室建设

目前,本专业拥有6个实验室的使用权,其中与其他经济学专业共用实验室4个,专用实验室2个。专用实验室融银行、国际结算、保险、理财交易等各类实验教学于一体,采用多媒体教学、业务模拟、案例讨论等方式,利用金融模拟软件及配套的实训课程及实验项目,训练金融专业学生对实际金融业务流程的熟悉程度和实际操作能力,覆盖的课程有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国际结算、保险学、个人理财学、国际金融、货币银行学等。

1 金融学专业使用实验室一览表

序号

实验室名称

实验室

面积(M2)

设备投资值(万元)

实验室主要仪器设备及台套数


使用方式

1

金融实验室

142

60

72

专用

2

经济学综合实验室(一)

122

53

72

共用

3

经济学综合实验室(二)

122

53

72

共用

4

进出口贸易综合业务实验室

142

50

70

共用

5

国际商务实验室

142

45

64

共用

6

投资仿真与数据分析实验室

160

120

80

专用

2.实习基地建设

为满足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使学生获得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现实条件,经济与商务外语学院以武汉为中心、以湖北为依托、面向全国构建了重点突出、层级分明的各类实习与实训教学基地(见表2)。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验平台和一个中心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21学院为各实习基地配备了专职指导教师,聘请了校外指导教师,取得了良好的实习和实训教学效果。未来三至五年内,本专业还将重点结合中部地产业结构调整和武汉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需要,培育和新增1个实习实训基地。

2 金融学系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一览表

序号

实践基地名称

地点

专业实践内容

1

江苏玖和贵金属有限公司

杭州

贵金属交易投资

2

瑞达期货股份有限公司武汉营业部

武汉

期货交易等

3

湖北省友银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武汉

金融投资等 

4

湖北君晨博琅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武汉

财富管理等

5

武汉白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武汉

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等

6

东莞网商联盟

东莞

电子商务、投融资等

7

印度塔塔信息技术(中国)有限服务公司

IT服务,业务解决方案和外包业务

8

昆山华泛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昆山

电子商务,呼叫服务

9

杭州英冠华美达广场酒店

杭州

酒店服务

10

湖北魔耳教育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武汉

教育培训

11

湖北玖玖金融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武汉

互联网金融

12

武汉光谷创意产业孵化器

武汉

创意设计

(二)专业图书资料

图书与网络资源建设,采用了以学院图书馆为主,二级学院及系部为辅的建构模式。我专业可共享校图书馆图书资料142万册、相关中英文期刊1500种、电子图书25万种。拥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同时,我校图书馆也是湖北省高校数字图书馆的成员馆,拥有EBSCOLexisNexis等数据库的使用权,可以共享使用80万册相关电子图书及1万种期刊数据。

四、教学过程与管理

(一)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规划效果实施较好。本专业《商业银行业务与管理》被列为校级优质课程建设项目,《国际金融》等10门课程已申报校级核心课程,并已具备校级优质课程建设条件,《金融市场学》为系级专业精品课程建设项目,《金融营销与客户经营》获评校级优质课堂。此外《货币银行学》、《证券投资学》等课程也具备优质课程建设的基本条件,积极完善相关内容,争取优质课程建设。

在确保选用优秀教材的同时,十分重视教材的建设工作。积极编写适用、实用和够用的应用型人才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2012-20162月,出版教材8部,极大地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实践教学

本专业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初步建立起符合高等教育特点和与金融市场紧密对接的实践教学体系:一是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实践教学时数与学分。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中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总学分为42学分,课时有448学时,占26%;二是落实专业实习实训,根据合作企业的需要,有计划安排学生到企业参加专业实习实训。2013年度先后选送44名学生至北京美译天程、杭州英冠酒店、摩尔英语、瑞达期货、塔塔信息技术等企业实习;20149选送138名学生至东莞网商商盟、湖北君晨博琅资产管理、昆山华泛信息服务,以及杭州英冠酒店等8个企业进行为期180天的集中实习。

五、教学质量

(一)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

  1. 统考课程平均成绩

学生公共课程统考平均成绩达到70分以上,一次及格率均在90%以上。

  1. 外语国家统考成绩

近几年,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在全校表现突出,2012年通过率90%2013年通过率92%,累计通过率达82%

年度

毕业生

人数

CET4

通过率(%)

CET6

通过率(%)

2014

258

68

15

2013

185

92

31

2012

186

90

36

累计通过率(%

82

26

(二)毕业论文

1.毕业论文选题

根据本专业2015届毕业论文的选题情况来看,经过指导老师引导和学生的精心设计,选题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的有371篇,占论文总数的100%,大部分论文的选题比较窄,在选题上地域范围上尽量选取湖北省内金融领域的前沿动态及热点问题,具有一定的应用性;选题的难度和深度适中,选题太过宏观和理论的占极少数;学生论文的工作量饱满,学生在选题、安排任务书及撰写开题报告、进行社会调研、资料搜集过程中都付出了一定的努力,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符合学校毕业论文工作的要求;学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的表现也基本上能够反映学生应该具有的学术和专业知识水平,206篇论文的选题(占总体的55.53%)是学生在实习和社会调查中完成的,主要是学生进行了相应的毕业实习或者是基于社会调查得出的结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毕业论文质量及成绩统计分析

2015届毕业生论文撰写来看,学生论文撰写的水平是较高的,论文成绩呈比较标准的正态分布,其中获优秀占4%,获良好的和中等的分别占33.15%57.95%,合格的占7.82%。从论文的完成情况看,论文基本达到学士学位论文的写作规范,采用文献分析法、社会调查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跨学科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充分利用图书馆、电子资源及网络查阅整理大量文献资料,总结学者的研究成果。在参考、借鉴他人的研究成果同时,利用自己所学的金融相关专业知识,基本能对自己研究的选题进行较好的分析、探讨;有部分学生选择了调研报告的形式,通过问卷形式采集数据,进而运用统计方法进行量化分析,得出相关结论,能在保留原创性的前提下很好地达到撰文的目标。从完成的论文来看,也反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并能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实践,基本具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总体情况反映,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弱,对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文章中体现的原创性的内容较少。

(三)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1.学生的创新精神

4来本专业不断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如湖北省挑战杯比赛,湖北省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经营竞赛等,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序号

获奖项目

级别

等级或名次

授予单位

获奖者姓名

获得时间

1

第三届服装设计模特秀大赛

校级

三等奖

校团委

段艺玫

2012.3

2

湖北省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

省级

三等奖

共青团湖北省委

孙若愚、姚昱阳、钱晓洲、李丹力

2013.6

3

2013全国大学生管理决策模拟大赛

省级

特等奖

湖北省金融协会

孔祥熙、申建英、李惠平

2013.7

4

贝腾杯”湖北省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经营竞赛

省级

一等奖

湖北省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协会

彭伟杰

2013.11

5

创青春”湖北省大学生创业大赛

省级

铜奖

共青团湖北省委

蓝曼、阎峻屿

2014.5

2.学生的实践能力

2015届毕业生中取得各类资格证书(包括证券从业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期货从业资格证书)的有150人次。2012届毕业生孔祥熙参加2012年全国大学生金融投资模拟实训大赛荣获(个人赛)全国总冠军;2013届毕业生黄小松在电视求职节目“非你莫属”中表现精彩霸气,在校期间就有两次餐馆的创业经历。

(四)学生素质与社会评价

学生的就业情况是良好的。2012年初次就业率为100%,年终就业率亦为98%2013年初次总就业率为100%,年终就业率亦为99%2014年初次总就业率为100%,年终就业率亦为100%。其次,用人单位对我院毕业生的表现还是比较满意。通过我校工作人员的调查统计, 用人单位对就业学生的评价中“不满意率”为O ,“很满意”或“比较满意”的比率达到了90.21% , 回答“一般”的仅为9.79 %

六、专业特色与优势

(一)专业培养目标特色。人才培养的岗位目标主要瞄准湖北地县级金融人才市场;人才培养的规格是掌握金融及投资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经济管理素质,较强金融实务技能和创新能力,能在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金融机构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实际金融业务和金融管理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二)特色的专业方向。在课程建设中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特点创造性地把专业细分为三个方向:商业银行、投资理财和互联网金融。其中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特色方向在湖北高校金融专业之中是比较突出的,我们与湖北本地的知名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利巢贷”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同时还与中国互联网金融研究院湖北分院进行了深度接触,执行院长张斌被聘请为我专业的企业导师,互联网金融专业方向将被打造成为我专业的品牌方向。

(三)良好的实验实践教学条件。金融学专业开发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2个,其中的瑞达期货股份有限公司实习基地被评为校级示范实习基地,近3年累计接收实习生40余人。本专业现还拥有较为完备的实验室,实验室融银行、国际结算、保险、理财交易等各类实验教学于一体,利用金融模拟软件及配套的实训课程及实验项目,为学生的实验实训提供良好的条件,见前述的表1

(四)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上进行了探索,成功实施了“3+1”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地开设了“瑞达金融订单班”, 成立了“互联网金融”创新实验班,成功尝试了国际化合作办学。

(五)适应创新性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需求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职称和学历结构是符合要求的:其中有正高4人,副高12人,中级19人;博士11人,硕士25人。凸显师资优势的地方在于师资的“复合型”,其中“双师型”教师有10名,企业导师有9名。并且企业导师的实力强大,如湖北融兴恒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总裁、中国互联网金融研究院湖北分院执行院长张斌被聘为本专业的企业导师。

对照新增双学位授予专业评估指标,我们认为金融学专业已经符合双学位授予条件。













申请新增双学士学位授权

专 业 自 评 报 告





学 校 名 称: 武汉工商学院         

专 业 名 称: 法学

专业负责 孙晋








根据法学专业教学改革的要求,本专业有条不紊的实施了若干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工作,通过多年的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逐步建立了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在课程体系设计上,逐步从模仿借鉴原母体学校法学专业的课程体系向更加契合我院培养应用型人才定位的方向变化;在授课内容上,从传统的“学科本位”观向“能力本位”观变化,更加注意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学生具有较强的就业竞争能力,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高,学生具有较强的岗位适应能力。具体的改革思路与措施如下:

一、专业教学和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

改革部分传统课程的教学课时、内容和方法,同时根据产业发展对法学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构建四个方向课程,发挥与一本、二本院校的法学专业不对称竞争优势。构建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突出三本院校教育特色,加大实践环节课时的比例,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

二、专业建设的现状

(一)师资队伍

在师资队伍方面,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8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3人,具有硕士学位者14人,二者所占比例为94%。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人,副教授8人,讲师9人,助教1人。在这些教师中同时具有律师执业资格者7人。这些中青年教师既能满足培养法学本科专业人才所需的学术能力,同时也能满足培养学生实务技能的需求。

(二)课程体系

除公共基础课之外,本专业开设学科基础课10门,专业基础课10门,还有其他必修与选修课11门。综合实践教学课程13门。四学年最低毕业所需学分为171学分,总课时达2342课时。课内教学占总课时数比例为70.11%,实践教学比例为25.29%课外科技活动占4.6%。突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色。

三、专业建设的特色与具体措施

(一)以人才培养的方向来确定教学和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

实施紧盯兄弟高校、紧盯产业发展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的策略,在明确我校自身优势与劣势的情况下,根据教学软硬件条件与就业去向的新变化,首先做好人才需求方向的调研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两个重点教学改革方向。一个是加大国家统一司法考试的培训的力度。让学生在校期间的一次性通过率不低于30%。二是建设特色方向课程。在若干个方向上,让本专业的学生具备其他同类型院校的法学学生不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储备。

(二)对部分传统课程课时进行整合

对包括核心专业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进行梳理,压缩、删减了部分与现实需求差距较大或者理论性过强的课程的课时,将腾出来的课时转移到需要强化的课程以及实践教学环节上。例如,将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进行整合,压缩为一门课程;将商法的总论部分与其他下游关联课程(包括公司法、破产法)的课时比例进行调整。进一步减少必修课的比例,增加选修课的比例,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空间。

(三)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1、实施第三学期专业实习制度。法学专业属于应用性较强的文科专业,但由于受到实习实训条件的多种限制,大多数院校的法学专业的实习实训仍然局限于校内,实习实训课程也往往都是比较传统的模拟法庭、案例讨论等。由于受到案例素材信息不够充分,缺乏直观感受等原因的制约,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并不能完全通过这些课程培养出来。因此,我院经过多方筹划,建立了第三学期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大多数高校法学专业校外专业实习环节偏弱的短板。

2、增加课内实践教学课时比例。原来很多课程只安排了讲授课时,而没有课内实践课时。在最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的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已经从原先的18%提升到25.73%,为学生锻炼应用能力提供了较为充足的课时。课内实践课与第三学期制度相得益彰,构成了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3、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在湖北省内与多家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基地合作关系。典型代表基地有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法院、武汉市武昌区人民法院、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以及北京盈科(武汉)律师事务所,上海建纬(武汉)律师事务所等。每年的第三学期都能提供较为充足的实习岗位,为学生的专业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四)建设专业特色方向课程

经过系内集体讨论,最终确定了房地产管理法律实务、医事法律实务和网络侵权纠纷法律实务三个专业方向。房地产法律实务方向课程以房地产开发的基本流程为依据,设计了四门课程,分别是土地管理法律实务、建筑开发法律实务、房产交易与税费法律实务,物业管理法律实务;医事法律实务方向课程围绕解决医事纠纷为中心展开,分别是法医学、医事法学、医疗纠纷法律实务;网络侵权纠纷法律实务方向是我专业跨学科课程建设的有益尝试,将新闻学与法学在网络这个特定条件下进行结合,研究网络信息传播过程中侵权行为的规律并加以法律规制,该方向课程包括三门课程分别是新闻学原理、新媒体概论、网络法律问题案例。

(五)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发展通道

经过长期的摸索,充分认识到培养经院型的理论研究人才绝非三本院校的优势所在,每个学生的职业规划理想也不尽相同,为此有必要给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发展道路。在人才培养的体系的设计中,通过专业选修课程和就业导向课程将这一观念加以体现。例如,就业导向课程是根据所有专业学生就业去向最大的两个方向,即研究生入学考试和自主创业,以及每个专业的自有特点,分别设立了三组可选的课程。其中,职业集群课程里的“司法考试专题”是我专业除专业特色方向课程之外的另一个品牌课程。通过多年的调研,我们发现能否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成为决定法学专业学生就业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从2010年开设这门课程以来,在校生每年的一次性通过率不低于30%2014年更是达到了创记录的53%(含A证与C证通过的人数)。

四、专业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效果总结

(一)明确了未来教学与课程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

通过一系列的摸索与探讨,本专业的教学和课程体系改革已初见成效,整个教学和课程体系已经明确了在不降低本科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着重凸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总体思路。从课程内容、必选修课程比例、实践教学课时与学分、特色方向课程及执业资格考试培训等多方面体现这一教学理念。使本专业从创设初期,模仿母校相同专业的教学和课程体系逐步过渡到更能契合三本院校定位,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轨道上来。

(二)已经初步取得一定的效果

1、通过第三学期专业实习和课内实践教学,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得到了提升,对就业岗位的适应能力明显加强,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给予了肯定。

2、学生的就业率保持在较高水平,就业质量显著提升。通过多年的毕业生跟踪调查,本专业的一次性就业率保持在80%以上,其中20%的毕业生进了政府机关、大企业、大律所,80%的毕业生进了中小企业;20%的学生在省外就业,80%的学生在湖北武汉就业,整体呈现出“二八开”的格局,符合我们“服务地方”、 “服务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

3、锻炼出了一批既懂理论又具有实务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为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专业现存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专业特色仅初步形成尚待检验。凝炼的专业特色,设计人才培养规格,虽然得到省教育厅领导、教育界专家好评,学生就业也不错,但尚未经科学程序征得产业行业认证认可。只能继续坚持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制度,通过收集反馈信息来不断完善我们的专业建设。

(二)年轻教师的成长只是刚刚起步。年轻教师首先要入门懂行,即十分熟悉自己教学研究的产业行业,并能在这些产业行业进行有效的运营和管理;其次要对这些产业行业进行研究,拿出像样的科研成果,并把这些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按这个标准,我们年轻教师的成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以后将为中青年教师提供学历深造和教研、科研平台,帮助教师提升能力。

(三)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虽然在学校里首屈一指,但是尚缺乏社会知名度,与知名高校的社会效应相比较尚有相当大的差距。需要继续通过提升科研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咨政能力来不断地积累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