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机构-区域文化产业融合创新研究中心3.28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6-14浏览次数:71




武汉工商学院科研机构

申 请 表







申请机构:区域文化产业融合创新研究中心

所在单位:管理学院

所在学科: 管理学、经济学

填表日期:20173






武汉工商学院科研部

20173



机构负责人姓名

黄旭东

性别

民 族



政治面貌

中共党员

出生

日期

1975/6/29

学 历



身份证号码


学 位




毕业学校


所学

专业

文艺学

从事

专业

工商管理

旅游管理


技术职称

副教授

行政职务



联系电话


E-mail

41051314@qq.com


通讯地址

湖北武汉黄家湖西路3

武汉工商学院1-8026

邮政编码

430065


机构人员情况


序号

姓名

年龄

学历/学位

职称/职务

从事专业


1

张仁天

43

研究生/硕士

副教授/三胞房地产公司总经理

房地产管理


2

李明

35

研究生/硕士

副教授、管理学院副院长

工商管理


3

李爱军

48

研究生/博士后

副教授

旅游规划学


4

黄颖

36

研究生/博士

副教授

会展经济管理


5

黄晗

36

研究生/硕士

管理学院副院长

工商管理


6

黄霞

34

研究生/博士

副教授、工商管理系主任

知识产权战略管理


8

余珊

32

研究生/硕士

讲师、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

人力资源管理


9

王西方

37

研究生/硕士

副教授

会展经济管理


10

代瑞娟

37

研究生/硕士

讲师

旅游管理


11

李雅静

28

研究生/硕士

讲师

艺术设计









机构负责人主要工作经历情况


起止年月

工作单位及部门

从事专业

担任职务


2013/6~至今

武汉工商学院

旅游管理

管理学院旅游系副主任


2005/72013/6

云南省人民政府

办公厅

行政管理

副调研员


2001/92005/6

昆明师专、昆明市教育局

教师

讲师、中学高级教师


机构负责人主要社会学术兼职


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名称

兼职时间

兼任职务


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

2016.7

旅游规划师


湖南省宁远县院士工作站

2016.9

教授


机构主要成员近三年获奖情况(按获奖时间填写)


序号

时间

获奖名称

授奖部门及等级

完成人顺序


1

2015

湖北省新型城镇化与服务业协调发展研究

湖北省商业经济学会

一等奖

2


机构主要成员近三年主要研究论文、专著及教材


序号

时间

论文、专著及教材名称

发表刊物及出版社

完成人顺序


1

2014.12

湖北省“四化”协同发展建设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黄旭东


2

2015.6

明代中后期广东州县政区增设研究

社会科学家

黄旭东


3

2013.07

领导干部读文学经典》

广西人民出版社

黄旭东


4

2014.06

民国课堂——大先生的情书

广西人民出版社

黄旭东


5

2014.08

民国课堂——大先生的背影

广西人民出版社

黄旭东


6

2014.12

读懂蔡元培

广西人民出版社

黄旭东


7

2011.08



刘春


8






9

2012.11

基于双因素理论的知识型员工激励方式研究

企业导报

黄晗


10

2010.12

激励机制在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中国商贸

窦先琴


11

2010.09

独立学院教师的组织支持感探讨

科技风

窦先琴


机构成员近三年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序号

时间

项目名称

项目级别

完成人顺序


1

2013-2017

十六至十七世纪环南海地缘战略演变与海防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

李爱军

黄旭东


2

2013-2017

农产品电子商务及物流配送体系开发与应用示范

科技部星火计划面上项目

陈显友


3

2012-2013

武汉城市圈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研究

湖北省发改委

黄晗


4

2015-2017

楚商文化品牌与地域特质研究

校级课题

李爱军

黄旭东


5

2011-2013

创业型经济视角下湖北高校“四创模式”教育研究

湖北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课题

刘宇\肖志雄


6




刘春


7

2013-2015





8

2013-2015





9

2013-2015





10

2013-2015

湖北现代商务服务人才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证研究

校级重点

刘宇


一、课题研究的依据和意义,课题研究目标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课题研究依据与意义

1依据背景

产业融合现象的深化

20世纪70年代产业融合理论诞生以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产业融合现象在不断深化,从最早发生融合现象的通讯、电信、传媒、金融等新兴产业领域向包括农业、制造业在内的传统产业领域深化。因为产业融合现象最初发端于信息产业这些新兴产业,是数字技术的使用所引起的信息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现象,因而是以技术融合为基础的产业融合现象。在技术融合完成后,相互融合的产业之间会发生固有边界的模糊化,直至管理层面和市场层面发生融合,然而此时,两个产业融合后的市场并未实现扩张,市场内利润空间日益狭小,产品偏向于同质化而引起激烈竞争。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化,技术创新对发生融合的产业所能引致的成本节约等规模经济优势逐渐减小甚至消失,技术创新己不再是万能的推动产业增长的因素。此时需要有新的元素来注入产业融合中。

文化产业的文化创意功能日益凸显

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加强。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的发展己经上升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解决就业等问题的战略选择。在中国,随着2009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颁布,文化产业正式上升为我国国家战略性产业。除了强调文化产业本身的发展外,文化产业的文化创意功能凸显,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的作用逐渐受到学者与政府的重视。201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要推进我国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等高端、新型服务产业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促进我国由以往的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变。文化产业成为了传统产业结构升级的新兴力量,也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

2)研究意义

一般产业融合理论中,无论是以技术为核心的产业融合阶段,还是后来以管理和市场为核心进一步补充完成的产业融合全过程,它们都需要有一个共同的前提,那就是相互融合的产业之间需要具备共同的技术基础。也就是说,在开始的产业融合现象中,是技术主导了不同产业间融合的发生。但是,这种以技术融合为基础的产业融合明显具有两方面的不足,融合范围的广度不够和融合程度的深度不足的问题。若果必须具备共同的技术基础才能融合,那么先进技术无法惠及的一些产业如农业就无法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而得到发展。即使实现了以技术为基础的产业间的融合,技术更多承担的毕竟只是一种产品生产的基础,并未进入产品设计的核心环节,因此以技术融合为基础的产业融合存在深度不够的问题。此时,文化产业的融合作用被凸显出来。

随着产业融合现象从新兴产业不断向传统产业深化,技术在产业融合中的作用己经越来越弱,原因在于随着现有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投入,劳动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同时就完成技术的使命。对于产业链两端的产品设计等高附加值环节,技术所能起的作用有限,需要创意能力的增强。此时,文化作为创意的源泉,在产品设计这些高附加值的产业链高端环节则能很好地发挥出作用。

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是文化创意,这是一种具有天然渗透特征的要素,能更容易以及更深入地和其他产业相融合,并且可融合的产业范围更为宽泛,这种情况下,就使得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的融合机理和路径发生改变。通过分析这些改变,构建一个有别于一般产业融合理论的文化产业融合理论,并在此基础上使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作用进行实证分析,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其研究意义在于通过这些研究,分析文化产业对传统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融合作用,从而推动这些产业的发展,以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2.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从经济学管理学理论出发,揭示长江经济带区域文化产业融合、协同发展的深层内涵,并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找出长江经济带的相互关系,建立提升长江经济带政府和企业协同发展的理论和方法体系。

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角度,从理论上研究建立长江经济带区域文化产业融合、协同发展的模型,克服以往只注重对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缺陷。

2)借鉴国外类似研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国家顶层制度层面和区域经济发展层面提出提升长江经济带区域文化产业融合协同发展的策略方法。

二、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产业融合理论研究

产业融合现象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显现,主要表现为两两产业之间原有固定的边界逐渐模糊或消融,并在产业之间的边界处进行融合,甚至发展成新的产业形态,这种现象被称为产业融合。最初,产业融合主要出现在计算机和通讯领域,后来扩展到金融、物流等服务性行业,并逐步向制造业和农业渗透扩展。这种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扩散为契机的产业间的融合,成为产业价值的主要增长点和经济增长最具活力的源泉与动力。因此,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初步的产业融合理论。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产业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几个方面:产业融合内涵的界定、产业融合产生的原因、产业融合的类型、产业融合的识别和测算,产业融合的过程、产业融合的效应等。

1)产业融合内涵的界定

由于产业融合现象的新兴性,国内外学者首先试图对产业融合概念作出界定。然而由于各自研究侧重点不同,至今仍未形成一个统一的表述。目前文献主要通过市场或产业的边界变化这些现象进行定性分析,以试图界定产业融合的内涵。

产业融合的研究最早源于通用技术的应用扩散至不同产业的现象。美国学者Rosenberg (1963)对美国机械设备业1840-1910年间的产业演化进行了研究,发现正是钻孔、打磨等通用机器制造技能在众多产业的广泛应用,才使得这些通用机器独立化成为机械设备业,并将这种独立化过程称为“技术融合”(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随着数字化技术在信息通讯领域的广泛应用,“数字融合”融合现象得到关注。Yoffie (1996)将产业融合定义为“采用数字技术后原来各自独立产品的整合。以数字融合为基础,GreensteinKhanna (1997)认为产业融合是“为适应产业增长而发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这个定义虽然只局限于以互联网为标志的计算机、通信和广播电视业之间的融合,但研究视角已从对引起产业融合现象的技术基础的强调转向关注发生融合的产业边界的变化。欧洲委员会(1997)指出,产业融合是“技术网络平台、市场和产业联盟与合并三个角度的融合”。日本学者植草益(2001)认为产业融合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放宽限制来降低行业间的壁垒,以加强行业企业间的竞争合作关系。随着产业融合现象的发展,发生融合的产业从最初的信息通讯产业开始向其他产业扩散,学者们的产业研究视角也更为宽泛。Bally (2005)指出,除信息通讯产业外,技术融合现象在机械设备、化妆保健品、数码产品等领域同样会产生。


国内学术界对产业融合的研究起步较晚,基本遵循了国外学者的技术基础融合到产业边界变化的研究历程,更为关注产业边界的变化。厉无畏(2002)等从产业属性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产业融合是一种动态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进行相互交叉、相互渗透,最终融为一体,从而形成新的产业属性或者新型的产业形态。周振华(2002)通过对电信、广播电视和出版三大产业融合案例的研究,认为产业融合是为了适应产业增长而产生的产业边界的收缩或消失。马健(2002)综合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产业融合是指由于技术进步和放松管制,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技术融合,在经历产业之间业务、管理以及市场的资源整合后,改变了原有产业产品的特征和市场需求,导致产业的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改变,从而导致产业界限的模糊化甚至重划产业界限。当然,也有一些学者试图从其他研究视角来对产业融合进行定义,比如模块理论视角(朱瑞博,2003)、产业组织结构变迁视角(余东华,2005)、创新视角(何立胜,2006)、系统自组织理论视角(胡金星,2007)、产业分离与融合的关系视角(胡永佳,2008 ) 等等。

2)产业融合的类型

因为本身研究的侧重点的不同,学者们在自己的研究视角上对产业融合的类型进行了概括。Stieglitz2003)从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进行了划分,认为技术融合是供给方面的融合,而产品融合则为需求方面的融合。GreensteinKhanna1997)进一步地将技术融合分为技术替代融合与技术补充融合。张磊(2001)则从产品视角出发,将产业融合分为替代型融合和互补型融合,而周振华(2004)将结合型融合补充其中,认为存在替代型、互补型和结合型三种融合类型。胡汉辉和邢华(2003)从产业之间的关联属性角度出发,认为产业融合具有三种类型,即产业渗透、产业交叉以及产业重组,周瑛(2015 )采用了这种划分方式对银行业在信息技术的发展基础上的发展进行了研究。马健(2006)根据产业融合的程度和市场效果,将产业融合分为完全融合、部分融合和虚假融合。不少学者提出产业融合有三种主要形式: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产业间的延伸融合、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厉无畏等,2002;陈柳钦,2007;郑明高,2011),除了这三种形式外,聂子龙和李浩(2003)认为全新产业取代传统旧产业进行融合这种融合形式也应包含其中。胡永佳(2008)认为考察视角不同导致产业融合分类不同,从融合方向上看,可分为横向融合、纵向融合和混合融合;从融合结果上看,可分为吸收型融合和扩展型融合。潘斌和彭震伟(2015 )在研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融合中,将产业融合分为置换融合、渗透融合以及延伸融合三种形式。黄群慧和霍景东(2015)区分了融合路径和产品的视角,从产业融合的路径看,包括四种类型:交叉融合(高科技产业间)、延伸融合(传统三次产业之间)、重组融合(传统产业内部)、渗透融合(高科技产业对传统产业);从产品视角来看,产业融合可以分为替代性融合和互补性融合。

3)产业融合的效应

由于产业融合涉及到跨产业之间的行为和关系,必然会引起市场结构和产业绩效的改变。马健(2006)认为,从微观上看,产业融合能够减少企业成本,改善产业绩效,是传统产业创新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从宏观上看,产业融合有利于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从而提高一国产业竞争力。陈柳钦(2007)认为产业融合具有六大效应,具体包括竞争性能力效应、竞争性结构效应、创新性优化效应、消费能力效应、组织性结构效应以及区域效应。胡永佳(2008)对产业融合效应的分析分别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进行了衡量,认为在企业的微观层面上,企业之间能够提高共用资产的利用率,从而带来了企业成本的节约;在产业组织的中观层面上,产业融合使产业之间能够产生竞争合作效应,有利于有效竞争的新型市场结构的形成;在经济社会的宏观层面上,产业融合有利于产品和产业创新,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经济的持续增长。这些对产业融合的效应分析主要是基于定性的研究而展开的。



徐盈之和孙剑(2009)通过实证分析认为,中国信息产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度虽低于大多数发达国家,但该产业融合度与制造业的产业绩效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汪芳和潘毛毛(2015则得出相反的结论,认为中国信息产业和制造业的融合程度与制造业绩效呈反向关系,但两者的融合对制造业成长的促进作用则较为显著。在产业融合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的效应方面,多数学者通过信息产业与制造业的融合分析了两者的融合对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促进作用(单元媛,2013;陶长琪,2015)

2.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文化产业被称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己经成为一些国家的支柱产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化产业的核心要素是文化创意,这是一种具有天然渗透特征的要素,使得其更易与相关产业进行融合,推动双方产业升级,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作为新兴产业,学术界对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研究相对较晚,大部分文献集中在旅游业、信息产业、金融业这些和文化产业己经出现融合现象的领域,有少部分文献研究文化产业与农业、制造业等其他产业的融合问题。现有文献研究主要涉及文化产业的产业融合的内涵和意义、融合动因、融合模式、融合路径等方面。

1)文化产业融合的内涵及意义

任何新现象的出现、新理论的诞生,其研究总是最先从其内涵和外延开始。对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融合的研究自然也不例外。国内外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最先出现融合现象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出发,试图从这些现象中找出产业融合的内涵和意义。

PineGilmore1999)指出,随着文化旅游产业的体验消费时代到来,产业内的激烈竞争导致经营者只能将所供应的产品品质提高来获取消费者,即主要利用文化创意手段和过程,通过引导游客体验去完善自己,来创造新型的经济价值。Richards(2005)文化旅游的最大特点在于主动去学习而非被动观赏,如此在实现个人自我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发展。Christen M.Rogerson(2006)以南非为例,专题研究了创意文化对城市旅游的促进作用。国内学者李江敏等(2000)对对化旅游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认为通过在原有文化的基础上引入新的文化载体,从而可以实现文化旅游的创造性开发。更进一步的认识是陈永正(2007)明确指出,是否以创意为前提是文化旅游与旅游的根本区别,文化旅游的灵魂是创意,其归根到底是消费者对某种创意的体验,因此文化旅游应该定义为一种创意产业,如此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刘辛田和刘金元(2010)从产业竞争力角度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的意义进行了研究,认为新时期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祸合式发展是建构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必然选择。

蔡旺春和李光明(2011)重点考察了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对制造业升级的促进,认为文化产业与制造业相互渗透与交叉,提升了制造业的附加值,促进制造业升级,也扩展了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周锦(2014)在分析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的基础上,界定两者的融合是结合各自的产业优势,生产出新的产品、品牌与服务,改变传统的需求与消费模式,开辟新的高附加值、高产值市场,从而促进产业技术进步与产业升级的过程。




(2)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模式

就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方式而言,现有文献的研究基本上都遵循了产业融合理论的一般规律,普遍认为存在三种融合模式:渗透型融合、重组型融合和延伸型融合。如杨娇(2008)率先利用产业融合理论剖析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机制,分析了它们之间渗透型融合、重组型融合和延伸型融合的三种融合模式。焦斌龙和王建功(2009)以文化产业解构传统产业为视角提出了以转化、渗透、提升三大机制,发挥文化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影响力和关联效应,以实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蔡旺春和李光明(2011)提出文化产业与制造业融合主要有三种类型:延伸融合、交叉融合与关联融合。程晓丽和祝亚雯(2012)以安徽省为例,认为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融合具有渗透型、延伸型、重组型三种模式。尹华光等(2015 )以具体的武陵山片区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为例,提出延伸型融合、重组型融合以及一体化融合三种融合模式。

当然,大部分学者还是从具体要融合的产业视角出发,提出更贴近所研究的产业的融合模式。如李美云(2008)从旅游景点业与动漫业之间的产业边界特征出发,提出两者融合发展的四种模式:动漫主题公园式融合发展模式、旅游景点动漫化融合发展模式、动漫产业园区景点化发展模式、动漫节会式发展模式。崔向阳(2008)以南京市为例分析了都市圈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互动关系,提出了两者互动的基本模式:发展为文化产业提供支撑的信息产业、以信息产业改造传统文化产业、发展新型信息文化产业。花建(2011)认为文化产业与旅游联动发展存在五大模式:从创意设计到时尚体验的联动模式、从空间再造到创意社区的联动模式、从遗产传承到创意旅游的联动模式、从影视演艺到体验消费的联动模式、从美食产业到创意之都的联动模式。袁俊等(2011)认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业互动发展的模式主要有三种:产业融合的旅游新产品模式、产业联动的新型旅游营销模式、产业链延伸的文化产业景点化模式。占耀宗和金颖若(2011)通过对旅游资源状况和文化产业发展基础的分析,提出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三种类型:旅游业主导类型、主导倾向不突出类型、文化产业主导类型。

3)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路径

多数学者分析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各自的研究角度出发提出它们的融合路径。杨娇(2008)指出文化创意旅游产品、旅游企业和文化创意企业、文化创意旅游客源是二者融合的核心三要素,然后分别从供、需、政府、环境四个维度去探讨推动我国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的对策,以促进旅游产业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李美云(2008)认为推动我国动漫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首先要提高认识,形成产业融合共识;其次需要政策支持与法规保障;最后要培养既懂旅游又懂动漫的复合型人才。杨颖(2009)从产业比较视角、业态多样性现象的视角分析了旅游业与创意产业的融合,提出两者融合的三种途径:创意与旅游吸引物的结合、创意与旅游运营模式结合、创意产业的景区化。张海燕和王忠云(2010)基于技术进步的角度,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策略在于重视科技与民族文化的结合,建立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创新体系,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培养文化科技人才等。

除旅游业外,部分学者研究了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路径。Banks ( 2010)以文化产业与手工业融合为例,认为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对手工业者依赖越来越大,关键是培训合格的手工业者与相关技术人员,才能进一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王鹏(2010)分析了澳门博彩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互动,认为应该融合文化创意产业的积极因素,促进澳门博彩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互动发展,提升澳门博彩业的创新意识与文化含量,从而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澳门特色的创意博彩业。温学勤等(2011)以河北省文化产业、旅游业和农业为研究对象,认为通过文化创意,尽快促进三业融合,打造一种体验式的农业经济,从而带动这三个产业的发展。林榅荷和吕庆华(2011)以非公经济与文化产业融合为视角进行分析,提出独立的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应当实现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协作,提高综合竞争力;拥有自主研发能力、明确和独立的产权并受到法律的有效保护。花建(2014)从与文化创意产业进行融合的四大产业角度提出四大路径:与工业进行融合激发产业升级的动力;与旅游业进行融合打造旅游魅力的智核;与建筑设计业进行融合实现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统一;与农业进行融合建立具有生态文化价值和现代服务业意义的农业形态。王秀伟和汤书昆(2015 )将艺术授权看作是文化创新推动文化产业与制造业、服务业等产业进行融合的路径选择。

上述文献研究主要从文化产业和相关产业融合的现状出发,进行现象分析和对策研究。只有少部分学者对融合路径进行了实证分析。如鲍洪杰和王生鹏(2010)在产业集群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祸合关系的分析,建立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祸合系统的指标体系、模型选择、判别标准,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祸合度与系统协同性的关系。张海燕和王忠云(2010)提出从文化旅游业基础竞争力、竞争潜力和环境竞争力三个角度构建出文化旅游竞争力业的评价指标体系。顾江和郭新茹(2010 )通过赫芬达尔指数测算法来测算我国各文化产业和高新产业的融合程度,按照赫芬达尔指数的高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程度对我国30个省区进行分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我国文化产业业态创新、加强政策扶持等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王琪延和徐玲(2014)利用投入产出法对北京市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产业关联性进行了分析,以衡量两者之间的融合程度,结果表明,旅游业与文化产业的关联程度虽处较低水平,但呈现提高趋势,即两者的技术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翁钢民和李凌雁(2016)运用祸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旅游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祸合协调度和空间相关性。























1.目前研究的不足之处

国内学术界比较重视长江经济带经济领域的研究,也在实践中进行了各种尝试,但关于区域文化产业融合、产业协同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三、课题研究内容

根据上述研究目标,本项目将着重研究如下4个方面的内容:

1)基础性问题的理论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

2)核心概念的影响因素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

3)核心概念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①通过实证研究 之间的关系;②通过实证研究揭示 的关系;③通过实证研究揭示的结构关系。

4)机制创新研究,其主要内容包括:①,提出策略;②基于教师分类,建立体系;③从实现双赢的角度出发,提出提高 满意度的策略。

四、研究思路、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基本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总体上是:在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占有资料的基础上,沿着“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对策研究”的研究路线,对本课题进行系统研究,以较好地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通过规范分析的方法,在充分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长江经济带经济协同发展等核心概念进行辨析,从而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和提供前提条件。

2)综合运用管理学、经济学理论、组织行为理论、岗位分析理论、岗位分类管理,通过访谈及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各构面之间的关系。

3)根据(2)的结果,结合我国长江经济带的实际情况,提出建立协同发展的策略和提升协同发展的策略。

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以经济管理为视角,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检索、现场调研、个别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来获取研究数据和资料,通过个案分析和统计分析来处理资料和数据,采用归纳和演绎结合的方法提出相应的策略。

3.拟采取的技术路线(如图1



1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图



序号

预算支出项目

金额(元)

支出年度

1

研究所内部课题交流讨论会

10000

2017-2018

2

论文版面费

30000

2017-2018

3

购买相关书籍,资料和

5000

2017-2018

4

科研交流费用

30000

2017-2018

5

研究所参加校外专业学术会议

5000

2017-2018

6

资料复印费、打印费

5000

2017-2018

7

研究所正常办公用品费

5000

2017-2018

8

课题调研费用

10000

2017-2018

9




10




合 计

100000


预 期 成 果 摘 要

1.实务成果

为政府和企业出台相关与发展有利的相关政策、制度提供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为企业战略发展配备、吸引人才、资金,一方面对资金进行高效利用,创造价值,产生社会声誉;一方面为企业发展创造长期稳定的发展环境。

2.学术成果

发表相关研究论文,出版专著;申报企业课题和省级及以上管理课题和相关奖项。










开展本项目已经具备的工作基础,包括学校可提供的其他条件

1.研究基础

近年来,本课题申请人组成员十分注重与本项目有关的文献收集、理论学习和研究工作,并取得了本项目有关的前期研究经验,为本项目研究奠定了基础。理论文献准备充分。课题负责人的相关研究成果,有3篇被多次引用;课题的主要参与者在相关领域发表核心论文4篇,其中1篇被SSCI检索,2篇被多次引用。

2.研究条件

文献检索渠道丰富。校图书馆收藏的大量的国内外最新经济、管理、会计、法律等专业图书和国内外权威期刊,为本项目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文献来源。

硬件设施配套完备。管理学院拥有完善的计算机网络,能够及时查阅最新研究资料。每位研究人员均具有独立的工作室和计算机设备。

研究团队国际化。本研究团队由留学韩国多年的博士,台湾博士,暨南大学的博士后,及本校研究主力构成,结构合理,紧跟国际研究前沿,为研究成果的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3.人员条件

整体年龄在30-45岁之间,学历均为硕士以上,4名博士;职称结构为3名副教授、5名讲师。

黄旭东(课题负责人),文学硕士,副教授,现任管理学院旅游管理系副主任,承担《公共关系学》、《领导科学》、《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应用文写作》、《大学语文》、《旅游文化学》、《旅行社经营与管理》、《创业基础》等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一直都获得学生评教为“良好”;长期致力于旅游管理、公共事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职业规划、创新创业的教学与研究。在公开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编著专著四部,编著出版了《领导干部读文学经典》、《民国课堂——大先生的情书》、《民国课堂——大先生的背影》、《读懂蔡元培》等系列书籍,较为畅销。特别是《领导干部读文学经典》一书,已经成为了中央机关和各级党政部门的指定采购图书和领导干部读物,有一定社会效益;现正在编著《中国管理学案例——领导资政》丛书和《民国课堂——大先生的师生范儿》。

在教育部科研课题《十六至十七世纪环南海地缘战略演变与海防研究》中作为主要参与人开展科研工作,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15YJA770007号);在校级科研课题《楚商文化品牌与地域特质研究》中作为主要参与人开展科研工作,(S2016005);在横向科研课题《遂平县跑马岭绿谷山地公园旅游控制性规划(2014--2020)》中作为主要参与人开展科研工作,(2014A04)


张仁天(主要成员),哲学硕士,在读博士,副教授,高级经济师;现任三胞集团房地产公司总经理,曾任九州通集团九州通置业总经理,致力于房地产开发与运营管理研究,有多年行业经验;

李爱军(主要成员),管理学博士后,副教授,现任旅游管理系教师,致力于旅游地理、旅游规划研究,发表旅游管理和海防研究相关论文多篇。

林裘绪(主要成员),管理学博士,现任人力资源管理系副教授。曾在台湾中正大学劳工关系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SSCI论文2篇,TSSCI论文2篇,主要研究方向为组织行为学、劳动关系。


所在单位意见











单位负责人:(签字): 学院(盖章) 年 月 日

学校科研管理部门意见


















负责人:(签字): 科研管理部门(盖章) 年 月 日

学校学术委员会意见











负责人(签字): 学校学术委员会(盖章) 年 月 日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