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第一次“两代会”学校工作报告

发布者:xb发布时间:2018-06-13浏览次数:72


责任以行 实干兴校

——在第一届第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

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的学校工作报告

校长 张金隆

2013316日)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以审议。

一、2012年主要工作回顾

2012年,是我校“二次发展”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一年来,学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10周年校庆为契机,大力推进内涵建设,深化改革创新,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绩。

回顾一年来的主要工作,我们经受住了学校转设后的考验,迈出了自主办特色民办大学的第一步,圆满实现学校董事会、校务会年初确定的奋斗目标,主要取得了以下成绩。

(一)举办10周年校庆,提升学校形象,增强凝聚力

以“回顾历史、展示实力、突出特色、展望未来”为主线,20125月,学校成功举办10周年校庆。校庆注重对办学历史的总结、对办学特色的提炼,彰显了学校实力,提升了学校形象。

校庆强化与政府、企业、校际的交流与合作,展示了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与肯定。新华网、光明网等国家级网络媒体、省级报纸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均在第一时间对我校10年建设发展成就和校庆庆典盛况进行了深度报道,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与美誉度。

校史展览馆建成并对外开放,展现了学校10年发展的历程,成为学生人文教育的重要平台。

校庆进一步增强了学校凝聚力,坚定了广大师生建设同类院校中“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工商学院的信心,开拓了学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广阔空间。

(二)启动“二次发展”,推动学校内涵建设

学校通过专题召开“二次发展”研讨会、调研会修订学校“十二五”规划等举措,找准找实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理清了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办学目标、思路和举措,初步营造了“讲发展、讲责任、讲贡献、讲团结”良好工作氛围,把全教职工的思想统一到了思考、谋划和促进学校“二次发展上来激发了全校师生解放思想、敢创新路的热情。

实施学校“二次发展”战略,围绕“提质量、出特色、铸品牌”,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的,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教学与科研创新为支撑,以人事、财务制度改革为切入点,以规范管理和机制创新为保障,推进学校内涵建设与发展

(三)加强引进与培养,壮大和稳定师资队伍

坚持“人才按照“有选择引进、有计划培养、有目的借用”方针,培养与引进并重、学术带头人与团队并举,以自有为主,努力打造一支富有创新精神和竞争力的人才队伍。

聘请3名院长、17名专业负责人,其中教授15名,副教授2名;引进专职教师27名,其中高层次人才7名(博士5名,副高2名);新进行政12名(校领导3名,顾问2名,督导2名,物流网研究院2名,其他3名),教辅人员10名,辅导员6名;师资结构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副高及以上职称人员比例由12%增长至17%,博士学历人员比例由3%增长至8%

学校获得高校教师(实验技术)全部专业中级及其它专业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权。2012年,通过我校专业技术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评审的共81人,其中正高3人,副高8人,讲师32人,助教33人,实验师2人,助理实验师1人,助理馆员2人。有11人向省教育厅职改办申报高级职称。

2012年,全校培训达到近500人次。其中,2人获教育部批准2012年国内访问学者;32011年国内访问学者顺利结业;2人赴英国奇切斯特大学进行英语语言教学培训及实践; 22人通过教师岗前培训考试,35人获得教师资格证;举办了1次中层管理干部培训。

(四)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按照“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凸显特色、协调发展”的思路,学校通过规划重点学科建设,突出打造“大商科”平台,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彰显专业特色。

学校“工商管理”成功获批省级重点(培育)学科;“旅游管理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获批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电子商务”和“新闻学”两个专业获批湖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积极申报“保险学”、“物联网工程”、“社会工作”、“文化产业管理”、“网络与新媒体”等5个新专业。

学校认真组织开展了新增学士学位授予单位和专业审核,顺利获批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并获得了全部应评本科专业的学士学位授权。

(五)加强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坚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根本,开展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系统化改革,努力构建融知识传授、能力与技能培养、综合素质养成于一体的教育教学模式,完成了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工作,注重人才分类培养需求,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成长、成才路径。

继续推行“2+1”、“3+1”教学改革,进一步加强对实习的指导,开展中期检查工作,切实解决存在的问题。

获批省教育厅教研项目3项、十二五规划课程项目8项。获湖北省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

(六)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提高科学研究能力

学校尝试实施“科研强校”战略,侧重应用性科研,强调“顶天立地”

2012年,我校实现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零的突破,争取校外各级各类项目23项,获批经费58.8万元。全校教师发表论文248篇(其中核心期刊以上34篇),成果获各种奖励51项,教材28本,专著4本。

积极推动协同创新,融入国家区域创新体系,为学校发展构建更好的平台。牵头申报的现代物流与商务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已经获得省教育厅和财政厅批准,将对推动我校内涵式发展、提高我校创新能力和办学实力起到重要作用。

(七)育人为本,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

学校进一步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以第二课堂为载体,加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2012年,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10多次,荣获省级竞赛奖项20项,荣获全国性奖项36项。学校组织开展校内大学生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立项,通过评审,共有46个项目立项,其中重点项目10项,一般项目36项。

学校“赴青海玉树支教实践队”荣获湖北省优秀实践团队、优秀实践工作者、优秀实践个人和优秀组织单位四项荣誉。 “‘感恩盛典’系列活动”获首届“全国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成果”优秀奖。

政法学院学生参加国家司法考试通过率、工学院研究生录取率以及传设学院“三学期制”等逐渐形成品牌。

2012年,学校录取新生实际报到人数为3904人,总体报到率为91.7%,计划完成率为102.47%

2012年,学校毕业生人数为3088人,其中本科1798人,一次性就业率为90.03%,超出湖北省平均水平3.28个百分点;高质量就业率22.99%

学校杰出校友邓丽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创业优秀个人”,被评为全国“最美乡村教师”,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八)加强党的建设,营造“二次发展”优良环境

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级基层党组织建设,成立了机关党总支,下设了6个行政党支部,保证各支部工作的顺利开展。

积极开展“两代会”的筹备工作,加强民主监督,不断提高办学治校的水平。

认真做好迎接十八大召开的各项工作,积极开展“喜迎十八大、争创新业绩”的主题学习活动,迅速兴起学习宣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热潮

积极参加“两访两创”活动和“三万”活动。2012年,学校获评“三万”活动先进个人1名。学校获评“两访两创”活动先进集体1个,先进个人1名,优秀教师1名,优秀辅导员1名,优秀大学生1名。

加大学校工作宣传力度,加强舆论引导力。学校对外宣传工作取得新突破,国家级媒体报道量不断增加,展示了学校亮点、特色,增添了美誉度。

(九)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坚持“董事会领导、校长负责、党委保障、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出台《学校治理结构的实施办法》,优化学校治理,理顺五会关系,明确职责,发挥职能。

实施目标考核和管理,年初与各二级学院、职能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强调标志性和创新性成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管理队伍的思想建设和工作作风有了较大转变,“以学生为本、以老师为本”的管理理念得到落实,管理干部的学习意识、服务意识得到增强。

学校机关工作、实验室和图书馆工作,以及安全和后勤管理工作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十)注重民生做实事

关注教职工工作待遇和生活幸福,采取多种方式提高教职工收入水平。从20129月份执行了新工资标准,人均工资有了10%以上的提升,过节费、用餐补贴等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教师收入水平在同类院校中的竞争力上升,教职工的凝聚力、积极性增强。

学校工会建设“职工之家”,开展运动会歌舞比赛、瑜伽班训练等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休闲活动,拓宽教职工反映问题的渠道,形成健康向上、积极和谐的校园环境氛围。

切实关心教职工生活,帮助教职工解决实际困难。2012年,共帮扶24位不同贫困程度的教职员工,发放帮扶资金12000元;看望生病住院教职工达33人次,发放住院慰问金21300元。

关心学生生活。加强校园环境卫生工作与维修工作,改善学生住宿环境。加强卫生防疫和食品安全工作,全年未发生卫生和食品安全事故。加强校园安保,全面改造升级原有安防监视系统,并设立监控中心,实现“人防、物防、技防”三防合一,提高了安全防范水平。开展安全工作大检查,消除安全隐患。

严格落实国家奖助学金制度,认真做好了学生奖助学金评定和发放工作。2012年全校共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208人,占学生总人数的23.71%2011-2012学年我校国家奖学金7名,国家助学金1500人,国家励志奖学金238人。

二、2013年的主要工作

今年学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会议精神,坚持“育人为本、教学立校、科研强校、人才兴校、管理治校”战略,以迎接新建院校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工作统领全局,全面加强学科专业、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精细管理、制度文化在内的内涵建设,责任以行,实干兴校,推动学校持续发展。

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着力抓好以下重点工作:

(一)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责任以行实干兴校

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把全体党员和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十八大精神上来。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紧密结合学校实际, 提振精神,凝心聚力,促进学校持续发展

学校作为一所由独立学院转设的民办高校,面临着激烈的高校竞争、生源危机,与国内知名民办高校相比,我校还存在较大差距。学校在持续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为此,我们要大兴“责任以行,实干兴校”之风。“责任以行、实干兴校”就是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敢于担当、真抓实干,勇于破解学校发展难题,勤于回应师生利益诉求,继续加大办学投入,为学校持续发展铺就更为坚实的事业基础。

要继续坚持“四讲”和“四个凡事”。“四讲”即:讲发展、讲责任、讲贡献、讲团结。“四个凡事”即: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依,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责必究。

要进一步加强校风学风建设,强化宗旨意识,以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和事业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切实提高工作执行力。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积极借鉴国内外高校的成功办学经验,发挥真抓实干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探索办学治校的有效方法。

要在全校倡导“以实干为荣”的工作导向,建立健全工作体制与运行机制,努力营造敢于担当、真抓实干的干事氛围,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会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使干事创业的人受尊敬、能重用、有奔头,让那些对工作有激情、对师生有感情、对发展有贡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团结协作”的制度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

(二)提升学科专业建设水平,打造特色学科专业

整合现有学科专业资源,进一步凝炼学科专业方向,突出“大商科”的特色与优势,通过学校资金的集中投入和人才的定向引进,支持重点学科专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积极推进高校试点学院改革的申报工作。

着力抓好“工商管理”、“新闻传播学”两个省级重点培育学科建设启动工作,以及战略支柱产业人才计划、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项目的建设工作。制定现有“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规划,挖掘潜力,整合资源,分期、分批、有重点地集中投入和建设。积极申报省“本科教学工程”其他项目。专业建设要与学科发展、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进一步调整布局、优化结构,积极增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社会急需专业,鼓励和支持各二级学院与行业企业合作育人,订单培养,选取行业企业急需专业进行校企共建。抓紧获批新专业的建设工作,在人才引进、实验室建设、图书等方面提前规划。

启动专业硕士学位申准备工作,选送具有高级职称教师挂靠兄弟学校指导硕士研究生。

(三)坚持“教学立校”,深入探索和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

扎实推进迎接本科教学合格评估的各项建设和准备工作,以评促建。制订学校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工作实施方案,建立评估工作组织机构,落实责任到人,开展各项建设和准备工作。

要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观念,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审定与实施2012版人才培养方案,推进完善学分制改革实施工作。健全和完善实践教学运行和质量监控保障机制,逐步推进“2+1”、“3+1”实践教学改革及“三学期制”等的教学改革。逐步试行、推广双语教学工作。

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注重教学质量监控,鼓励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化教风学风考风建设,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自律精神和诚信态度。

加强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加快工科专业实习工厂和文科实训中心的建设。重点建设校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积极申报省级经济管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按照适用性、先进性、科学性原则,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规范、改造、提升实验教学中心。做好省级实习实训基地的申报和建设工作,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积极开展优秀教学团队的培育和建设工作。

根据学校发展需要和评估要求,加强图书馆建设。加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建立多数据源的学术搜索平台建设。

建立校内、校外两级学科竞赛体系,将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贯穿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和创新能力。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鼓励和引导教师吸收本科学生参与学科专业研究,做好校级大学生创新性项目的实施与管理。以“挑战杯”、“数学建模”等全国性重大赛事为导向,逐步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举办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

加大现有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建设力度,加强与海外高水平大学的校际合作,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重突破,拓展学生交流项目。启动海外学生短期交流与学习项目,国(境)外专家短期访问项目、师资队伍海外培训项目、校级领导交流互访项目,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探索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模式。

(四)坚持“育人为本”,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拓展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和渠道,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道德实践和生活实践,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建立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以学生党建工作为中心,带动思想政治教育、班风学风建设等各项工作,促进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坚持落实学生早晚自习制度。

以“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工程”载体,融团学活动、校园文化活动、创新创业教育于一体,着眼于大学生情商的培养,探索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理论与实践结合,逐步形成第一、第二课堂互补。定期开设并努力打造2-3个精品大学生人文讲坛、学术讲座。

加强就业指导与教育,深化校企合作,推动校企合作订单培养。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责任制,激励广大教职工为学生就业牵线搭桥,拓展就业渠道,建立就业协议核查制度,提高就业质量,力争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到91%建立毕业生就业跟踪反馈机制,做好校友工作。

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学院建设。重点支持10个左右的大学生学科竞赛和学术团体,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讲座、模拟实践等方式,形成创新创业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择业技能。

做好2013年招生工作,以保证数量、提高质量为目标,建立招生宣传工作机制,研究招生宣传的新路径、新办法,调动院系积极性,重点建设好若干所生源基地,全校动员,全员参与,完成好招生工作。

(五)坚持“科研强校”,搭建科技创新平台

全力推进学校2011计划实施工作,积极探索协同创新有效运行模式。申报和建设好省级人文社科基地,培育和申报省级重点实验室。

健全和完善科研管理制度,加大科研考核与奖励力度,为科技创新提供制度保障。抓好科研基地、平台建设,加强与省科技主管部门及企业的联系沟通,探索科学研究机构的运行机制,加强研究机构的组织、管理与考核。

积极推进创新团队建设,深入联系、紧密依靠各学院教授、副教授,以老带新,培养一支适应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需要的学术创新团队,形成科研创新合力。要力争在承担各类重大项目、争取科研经费、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上实现新突破。

(六)坚持“人才兴校”,提升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能力

要围绕引培并举、以用为本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师资队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力度。完善人事制度改革,以制度为保障,创造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发展的环境。

科学合理地对教师、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定岗定编定责,实施分类管理。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高职称、高学历(博士)人才以及离退休教授,吸引一批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为学校发展服务。明确专业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工作职责及目标,加强其考核与管理。

继续鼓励中青年教师通过赴国内外知名学府或研究机构攻读博士学位、从事博士后研究,提升学历层次。积极选派青年骨干教师赴其他重点高校作国内(外)访问学者。依托团队,实行“老中青传帮带”的人才培养模式,帮助青年教师顺利成长。

根据学科专业布局,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开展第一届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第三届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第一批“双师型”教师的遴选工作,开展“伯乐奖”(指导青年教师)评选工作。

以提高办学治校能力为核心,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加大干部队伍建设力度。建立健全干部选拔任用、教育培训、考核评价制度,强化对干部的监督管理,提高干部素质能力。开展2013年干部竞聘工作,出台《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办法》,增强干部队伍的竞争活力。

(七)实施“管理治校”,不断推进学校科学发展的能力

发挥民办高校自主办学的体制机制优势,完善和推进学校管理体制机制的顶层设计及治理结构改革,坚持依法治校,贯彻“五会”制度,逐步实施党务校务公开,推进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形成齐心协力、共谋发展的良好局面。

开展“制度化、规范化、精细化建设年”活动,推进制度建设与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提高服务水平。

出台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的具体办法,进一步转变机关作风。各级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执行好各项规定和要求,勤俭办校。加强会风建设,少开会、开短会、讲实话。精简文件简报,推进“短实新”文风,规范办文、办事流程,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

进一步完善二级单位目标责任制考评体系,注重考核学习成效、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态度、质量、水平,促进各单位管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要形成年初制定目标、年中运行监控、年终综合考核和结果运用评价机制,进一步加强过程管理和中期考核。

逐步理顺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重心下移、权责清晰、压力分解”的原则,启动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促进管理重心下移。

加强财务、资产管理。坚持保运转、保重点、保民生,开源节流,科学编制与实施年度预算。全面清理学校资产,制定资产购置标准,更新一批老、旧、损物品。强化审计监督,提高经费使用效益。

(八)加强党的建设,积极促进校园和谐稳定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实质,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各单位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科学教学的重要内容,纳入党课团课和校园文化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

坚持围绕科学发展抓党建、围绕凝心聚力抓党建、围绕和谐稳定抓党建、围绕学生成长成才抓党建,深化“创先争优”、“两访两创”、“三万”等活动,健全服务师生创先争优长效机制。开展党建品牌创建活动,促进基层党建工作创新。推进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三型”党组织,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按照中央要求开展“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开展的“学习贯彻十八大、争创发展新业绩”主题实践活动;加强对党员教育和管理,加大培养培训力度,认真做好党员发展特别是在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的工作。

召开党代会,选举产生党的全委会、常委会、纪律检查委员会,实行代表提案制。加强党委领导班子建设,抓好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不断提高班子成员政治素质学习能力决策能力,不断提高班子成员领导科学发展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召开首届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代表大会,保障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事务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九)促进后勤综合改革,提高服务水平

促进学校后勤工作,加强后勤队伍建设,强化执行力与责任感,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提高广大师生的满意度。

 加强校园治安管理和交通安全管理,构建全员参与的立体安防体系,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建立师生对话、监督、联动机制,以黄家湖大学城高校物价水平为参照,创新采购和经营模式,平抑物价,提高服务质量。

完成现有建设工程,研究并逐步启动部分二期建设工程,做好一期建设的部分改造工作。逐步实施校园节能改造工程,推行校园节能制度,创建资源节约型校园。

(十)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塑造学校形象

开展大学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美丽工商”,创建平安文明和谐校园。启动学校品牌建设研究、校园文化建设研究,进一步凝炼办学定位,提高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增进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强学校讲座管理,定期开展各级各类学术讲座与学术交流活动,营造校园学术与文化氛围。

充分发挥校园报刊、广播、网络等媒体和学术期刊等平台的作用,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精心策划对外宣传亮点,通过活动策划和建立新闻素材库,重点宣传师资队伍、学科专业、学生典型、教育教学改革等,不断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力与美誉度。

2013年要着力办好六件实事

1、建好“学生综合服务大厅”,建立学生服务一站式平台,高效便捷地服务学生。

2、切实推进学生宿舍舒适性改造工作,进行宿舍的调整和热水器安装工作。

3、改善教师的办公条件,美化亮化办公室环境,逐步更换办公桌椅和办公电脑。

4、加强学生宿舍和校园楼栋的安全保卫工作,规范和改善物业管理。

5、开展校园一卡通的建设工作。

6、开展综合楼的改造以及校园部分环境的改造工作。


各位代表、同志们,建设同类院校“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工商学院,是时代赋予学校的光荣使命,是一代又一代工商人的不懈追求,也是每个领导干部、全体共产党员和全校师生员工的神圣职责。“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抢抓新机遇、应对新挑战,进一步谋发展之策、鼓发展之劲、聚发展之力,责任以行、实干兴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20